媒体关注
宁波诺丁汉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
最新动态

《宁波日报》浙江万里学院教授王忠华: 用一粒种子,造“富”一方群众

记者 成良田 实习生 徐晨曦

坐着小板凳,挥动小锄头,一颗颗带着泥土的“小疙瘩”被轻轻挖出,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户脸上。

这些“小疙瘩”就是浙贝母,海曙区章水镇贝农心里的“金疙瘩”。

就在上个月,贝母采收结束。

“又是一个丰收年。”浙贝母产业园基地负责人邵将炜说,“我们产业园100亩示范田,收了15万斤鲜贝母,比去年增产15%,增收近30万元。”

浙贝母是传统中药材,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能清热祛痰解毒,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海曙区是全国唯一的“浙贝之乡”和“原产地注册标记”保护地,有300多年种植历史,其中,章水镇更是浙贝母的主产区。

谁能想到,章水镇的浙贝种植,曾一度陷入低谷。

10多年前,“家家种贝、户户留种”的传统自繁生产方式在章水镇司空见惯。由于缺乏系统的品种选育,加之经年累月的熟地连作种植,种子和土壤均不同程度带菌,出现病害加重、植株提早矮缩黄枯等问题。

2012年,经济作物资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研究专家、浙江万里学院教授王忠华,被派驻章水镇担任宁波市科技特派员。

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正是“贝农改种,贝母花海难显”的窘迫处境。

“产量低,质量也不行,没收益。当时,很多人不愿种贝母。”王忠华说。

要想改变浙贝母种植的困境,首先就得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王忠华作为团队负责人,多年潜心浙贝母品种选育,最终与省中药研究所、邵将炜的浙贝母产业园基地等合作,推出了“浙贝3号”新品种。

“生育期长、抗病性强、繁殖系数高、枯苗迟、品质优,‘浙贝3号’一出,很快得到贝农认可。”王忠华说。

章水镇章溪村贝农周忠福,原来每年种植约5亩浙贝母,在参观示范基地和进行技术培训后,2016年试种了2亩“浙贝3号”,最终鲜贝母产量增加四分之一,当年净增收8000余元。

尝到甜头后,周忠福不惜租地和雇用劳力,不断扩大种植面积。2017年,一口气种了15亩;2018年,种了32亩,平均增产20%左右,累计新增收入约10万元。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产业,造“富”一方群众。

作为种植大户,邵将炜在合作参与浙贝母新品种选育和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浙贝3号”的优良特性,稳步推广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一株贝母本来就挂2个果,新品种可以挂三四个。”说起“浙贝3号”,邵将炜赞不绝口,“新品种平均增产约20%,种得好的甚至有40%。而且抗病性强,药材品质安全也提高了。”

由于优势明显,2020年“浙贝3号”被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农业中药材唯一主推品种,今年又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农业主导品种。

“有幸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让我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际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王忠华说。

而今,王忠华已先后主持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成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浙八味”组专家、省科技特派员团队的特色农业与休闲经济首席专家。

媒体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23-07/21/content_1368516.htm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