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宁波诺丁汉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
最新动态

《宁波日报》教育强市 激流“甬”进

 用高水平大学提升一座城市的高度

    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高水平的大学。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力践行“高教强省”战略部署,制发《关于支持宁波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若干意见》,出台《关于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掀起了加快高教发展的高潮。

    宁波目前共有高校16所,其中全日制本科高校8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成人高校2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6万人,基本形成了结构完整、体制灵活、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省内高等教育副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共有47个一级学科类别,开设514个专业,基本覆盖了全市一二三产业,涵盖了从专科到博士的多层次学历教育,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

    拉高标杆 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

    当前,宁波已进入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阶段。2017年以来,国家全面启动实施“双一流”战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宁波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我省高教强省战略的部署,拉高标杆、扬长补短,奋力推动宁波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把高水平大学建设列入全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重点项目,一年多来,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量质并举、以质为先,精准发力、成效初显。

    突出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为党育人的初心、站稳为国育才的立场。加强组织领导。宁波市专门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机制,指导公办高校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全市启动了高校思政工作改革,落实54项改革任务。加强队伍建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重点培养40名市“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优化顶层设计 努力争取后来居上

    主动向国内高教强市对标看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加快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强化政策引领和资源保障。2018年5月,制订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宁波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若干意见》,5年内新增16.85亿元财政资金,推动宁波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9年3月,宁波出台《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在甬高校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近3年,宁波市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均占市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的一半以上。从2018年起的5年内,全市累计投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将不少于150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不少于5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水平职业院校、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建设等。

    坚持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居第55位,宁波工程学院跻身全国百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试点高校,浙江万里学院等4所院校入选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学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入选省重点(优质)建设高职院校。

    集聚优质资源 加速推进弯道超车

    宁波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名院大校建设的决策,不惜重金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迅速增强宁波高等教育实力。

    主动牵手知名院校。2018年8月,宁波与浙江大学签订《共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协议》,校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最终规模将为4000人左右。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开工建设,预计年底新校区建筑主体结顶。正式建成后,在校研究生规模将逐步达到2000人。签约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名校在宁波建立研究院或研究生院,全力打造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大力招揽一流人才。近两年,在甬高校引进全职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3名、长江学者8名、钱江学者17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积极引育创新团队。在甬高校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团队20个,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达43.3%。

    深化校地合作 精准服务区域发展

    宁波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支撑性作用。

    服务产业升级。对接宁波市绿色石化、汽车制造等“246”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实施高校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和产教融合试点,投入1.87亿元建设57个市级重点学科、86个重点专业,力争通过4年左右时间,培育一批科研能力强、与宁波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契合度高的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宁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以及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服务科技创新。强化行业指导办学,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宁波市知识产权学院、宁波市智能制造学院等7个行业特色学院和8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推动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精准服务。

    服务区域提质。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推进高等教育集聚区和环高校创新区建设。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医药高专、宁波工程学院汽车学院分别落户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慈溪、奉化和宁波杭州湾新区。

    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 夯实城市发展民生之基

    2018年,宁波市所有区县(市)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的“满堂红”。

    2014年11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2014)》。《报告》显示,宁波教育公平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教育条件保障水平位列第三。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指标的背后,是宁波努力把每一所学校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的不懈追求。

    一所学校的巨大变化

    从两幢教学楼到开启现代化教学

    宁波市修人学校是江北慈城一所农村小学。校党支部书记张桂萍1999年刚来时,只有两幢破旧的教学楼和200多个学生。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学校整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10年,她所在的村小刚整体合并到了修人学校。当时修人学校也很破旧,合并那年,学校在硬件上作了大调整,改建了教学楼。

    这些年的发展,让张桂萍感触最深的是师资的变化。她说,1991年,农村学校还是以代课老师与民办老师为主,文化水平、学历水平普遍不高。这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大量加入乡村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不断补充,有的还是研究生,乡村学校的教师素养与教学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农村教师接受的培训也越来越多,学校还和城区的惠贞书院结对,远程参与惠贞书院教师的课程。

    一份满意的答卷

    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修人学校的变化是宁波农村学校的缩影。

    近几年来,宁波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战略,有效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2011年到2018年,宁波财政性教育投入累计1577多亿元。

    一直以来,全市各地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全面提升农村整体办学水平。2015年,宁波市教育局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帮扶办学提升质量行动,确定88所帮扶学校和104所受帮扶学校结对,在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等方面开展帮扶。2018年,利用互联网技术启动“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2019年,在全市100余所中小学推出同步课堂,使农村薄弱学校同步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在师资保障方面,宁波市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的意见,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体系及荣誉评选体系和激励机制。

    补足短板不遗余力

    学前教育迈上新台阶,高中特色教育特点明显

    学前教育曾经是宁波教育领域的短板,但是学前教育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

    2011年6月,宁波市学前教育实施首轮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1-2013年)。经过三轮行动计划,全市学前教育改革开始取得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得到有效推进,各级财政投入持续加大,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220所,在园儿童28.97万人,学前三年净入园率达99%。全市有省一级幼儿园163所,星级以上幼儿园1207所,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96.5%;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100%,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率达10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88.4%。

    宁波不遗余力推进特色示范高中建设。2016年,市教育局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宁波实验区,成立5个全国课改实验区和20所全国课改实验学校,推出15个课改行动研究项目。目前,全市共有省特色示范普通高中55所,其中省一级示范普通高中16所、省二级示范普通高中39所,比率达到65.5%。

    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多。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目前,宁波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现零择校。通过实施各地省级公办示范普高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初中的政策、实施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初中跨区域规模招生的规定,规范了各类学校的招生秩序。

    坚定“每个都要好”信念

    打造学在宁波的幸福感

    很多老百姓对宁波教育有这样的获得感: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的转变;从力求一个都不能少,变成追求每个都要好。

    宁波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保障入学权益。解决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存在的建设标准偏低、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师配备不足等问题。

    2018年,宁波市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为26.85万名,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38.39%,在公办义务教育段学校就读人数22.57万名,占随迁子女义务段入学总人数的84.06%。

    在特殊教育方面,经过第一轮特殊教育计划的实施,基本建立了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卫星班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为残疾儿童少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当下,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年-2020年)正在实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将达到99%。

    去年,宁波市特殊学生入学评估工作首次开展,迈出了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科学化、专业化的关键一步。

    “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走深走实谱写城市开放新篇章

    近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东帝汶总理夫人伊莎贝尔来信盛赞宁职院的教育质量出色。原来,2017年12月,45名东帝汶学员来到宁职院参加为期一年的非学历培训。中国老师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让他们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文化。

    近年来,宁波以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为契机,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今年2月,教育部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宁波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上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走出去,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2012年,宁波成为全国首个部市共建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启了宁波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宁波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东北亚、中东欧等区域的国家建立教育合作机制,通过40多场国际论坛、300多项合作协议将宁波教育带到世界各地;与外国驻华使领馆、国际友好城市开展战略合作,与英国诺丁汉市、法国鲁昂市、波兰比得哥什巿、美国威尔明顿市等举办教育合作交流会,传播“宁波故事”。

    从2007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承办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项目,目前,已经有来自116个发展中国家的近2650名学员接受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援外培训。宁职院还在非洲贝宁建立了中非(贝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在斯里兰卡建立了中斯丝路学院,输出中国理念和职教技术,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浙江万里学院在德国汉堡建立中德汉堡学院,宁波财经学院在斯洛伐克建立“中国教育与科研中心”。如今,宁波教育在很多国家已经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引进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开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

    作为全国首批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宁波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将创新发挥得淋漓尽致,体制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发展路径创新,一系列创新动作全面激活发展动能。

    宁波大学成功跻身“双一流”后,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先后引进了中科院院士赵玉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志伟等三位全职院士,强劲推动人才强校战略。

    一年一度的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让宁波成为舞台的中央。自2014年开始,宁波已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与中东欧的78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姐妹学校关系,两地的教育合作项目达100项,还建成了“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和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建立了拉脱维亚研究中心等近10个地方特色智库。

    第二届职业教育国际开放论坛上,宁波率先发布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在全市职业院校建设15至20个“一带一路”特色院校(专业),培养1万名左右高素质技能人才。

    目前,宁波各级各类院校与全球的1200余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高校现有国际学生5369名,其中学历生占比一半以上,有力助推了宁波城市国际化。

    点燃火花,中西方教育在碰撞和交融中发生聚变

    如今,走进宁波的一些学校,到处是讲着不同语言、拥有不同肤色的国际学生;走进课堂,有欧洲教师或是美洲教师正在授课。

    “宁波的教育是高度开放的,但我们的教育不唯有开放,还有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魂。”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达指出,在国际化打开教育视角的同时,宁波教育更要注重练内功,在整合国际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高质量的宁波教育之路,最终目的是培育有中国底色、有世界眼光的未来人才。

    在中小学,宁波实施“千校结好”行动计划,引导鼓励学校围绕青年领导力、绿色地球、创新创业、STEAM等开展实质性交流,结对姐妹学校达648所。

    在和国际教育对话的过程中,宁波教育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经验,在挖掘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增强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吸引力,为国际教育贡献更多的“宁波智慧”。

    架起桥梁,以教育为窗口打开全面合作通道

    在推动与中东欧合作的过程中,很多宁波企业积极寻求商机,但是,不少企业对这些国家了解甚少,哪些货品可以出口,在出口过程中需要办理怎样的手续,包括对方国家在进出口检验检疫方面的特殊要求,都存在空白。

    为此,浙江万里学院建立了“捷克语言文化中心”。该语言中心为宁波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法制处开展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捷克进出口贸易政策调研,为宁波市与捷克的进出口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和宁波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在咨政建言、咨询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和数据库网络平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集全球智慧,解地方难题”。宁波以国际化科技和产学院合作平台为基础,积极引进高水准资源,获批教育部宁波大学海洋信息感知与传输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外专局的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医药111创新引智基地等,打造宁波诺丁汉国际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等科技合作平台,宁波工程学院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共建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宁波城市的提升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时代的变革催生教育的变革,开放的城市呼唤开放的教育。宁波教育国际化已经基本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坚定地走在高水平开放合作的创新路上。

    培养大国工匠汇聚城市生长力量

    全国技能大赛,成绩连续6年稳居第一方阵;培养的50万人才遍布宁波的三大产业;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公开点名表扬。这就是宁波的职业教育。30多年的风雨,让它成为宁波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职教专业”基本覆盖全市一二三产业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宁波职业教育始终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落到实处,紧密结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激发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性的卓越人才。

    据悉,全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8所,其中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8所,市级特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16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6.6万人左右,有48个省级示范专业,31个国家级、3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有高职院校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省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2所、重点(优质)建设高职院校3所,全市高职院校在校学生5.3万人。

    宁波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围绕宁波“名城名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等城市发展战略,打造服务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政策引领,把职业教育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出台《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普遍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高职院校每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2011年起,在国内率先实施中职免学费教育政策,年投入经费2.4亿元。推进产教融合,依托优势学科专业群,瞄准与产业合作的契合点,主动融入产业园、科技园,助推产业快速成型。根据宁波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同步启动制订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为产业集群服务的汽车制造、化工工业、智能制造等专业集群,到2020年底,重点扶持立项20个高标准实训基地、25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50个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基地等产教融合项目。

    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中职学校主体特色专业初具规模,省市示范(骨干、重点)专业68个,基本覆盖全市一二三产业。

    “十二五”期间,各中高职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7%以上,双证书获取率在90%以上,约13万名中高职毕业生投身宁波经济建设一线。职业教育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本领、升学有通道已成为社会的普通共识。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为了与专业、课程相匹配,近年来,宁波通过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由“专业技术能手”“优秀双师型教师”“专业首席教师”“省特级教师”“正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组成的5个梯次的名师培养序列,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单列。

    接下来,将加快研制宁波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制度上给予教师充分的资源、待遇和保障。健全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探索建立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机制,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到2022年,全市专业教师中双师型高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90%。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深化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制度,完善中职学校非师范毕业新任专业教师“师范教育+企业实践”入职前培训制度,并把学习实践情况与教师资格注册、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同时,推进职业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行业能工巧匠、管理精英等担任特聘教授或导师,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吸引一批劳动模范、首席工人、非遗传人等优秀工匠走进学校,探索青年教师教学指导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双导师”培养模式。完善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培养制度,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培养50万名技能人才,技能大赛被誉为“宁波现象”

    事实上,宁波职业教育1984年起步。过往的30多年里,宁波培养了50万余名技能人才,致力于宁波的现代制造业、旅游业、计算机类、服装类、农业类等行业的发展。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速,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巨大而迫切,中职学校也紧扣产业发展脉搏,开设了轨道交通、机器人等专业,为宁波城市注入新的能量。

    这些年,宁波市先后获批国家级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0年)、教育部首个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试验区(2012年)、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2013年)。2015年,宁波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也是区域职业教育质量的综合比拼。2002年,可以说是宁波职业教育崭露头角的一年。那年,中国第一次举行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宁波拿下7枚金牌。

    最近连续6年稳居第一方阵。2018年的大赛,宁波中职军团选派了24所学校的191名学生参加10大类32个项目的比赛,取得33金、41银、21铜的骄人战绩,金牌数列全国金牌榜第二,被誉为技能大赛的“宁波现象”。

    时任副总理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宁波以产业发展、民生需求为导向,产教结合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很好,教育部要及时推广各地好经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可以说,宁波进入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地区行列,现代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给宁波城市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力量。

    终身教育开放便捷让城市更美好

    镇海澥浦成人学校使原来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妇女变身为市场上抢手的月入过万元的金牌月嫂;宁海一市的陈刚满在电商培训后开发了全新的网络销售模式,让当地青蟹通过网络爬向全国,所在的农业合作社年销售额8000多万元,实现共同致富。这些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点:宁波终身教育的受益人。

    当下,宁波已编织2570多个教学点,构建了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甬城终身教育网,全市有六成市民从中受益。

    打造终身教育体系

    让学习不再有边界

    2018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宁波市举行。在盛会上,宁波元素频频登场,宁波的全民终身教育赢得点赞。

    那么,宁波的终身教育到底有什么底气呢?近年来,宁波始终坚持终身学习与城市发展高水准融合,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出台了我省首个终身教育地方法规,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社区大学、市级成人学校各1所,县级社区学院12所,独立建制的乡镇(街道)成人学校114所,村(社区)级成人学校教学点2570个,年均完成各级各类培训350余万人次,完成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25000人以上。12年来,单单企业职工培训项目就投入经费约3亿元,涉及全市制造业、服务业和农副业等200多个工种,培训三大类人才近60万人次,获得各类证书40万余本。社区教育普及率城区达100%,农村达80%,拥有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4个,浙江省现代化乡镇(街道)成校27所,浙江省成教品牌项目27个,8个区县(市)完成了省级学习型城市创建。这些年的发展中,涌现出鄞州区“四点钟学校”、海曙区“星级家政员培训”、慈溪市“学分银行”、镇海区“社区学习圈”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终身教育品牌,成为宁波市终身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可以说,宁波已经建立较为完整的市、县、镇、村四级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形成了“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态势。

    国内首个农村社区终身学习研究所落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官员亲自推荐

    2018年4月,在农村成教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研讨会暨农村社区(CLC)终身学习研究所签约授牌仪式上,国内首个农村社区(CLC)终身学习研究所正式落户宁波。该研究所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中国教科文全委会批准设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亚太国家实施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能力建设”项目的延伸和发展。

    据了解,农村社区(CLC)终身学习研究所由宁波市教育局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合作共建。根据协议,合作双方将依托相关资源,共同致力于引进国际农村教育先进理念,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推进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改革,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Robert Parua表示,农村社区(CLC)终身学习研究所的成立,将有效促进全民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提升,联合国也会协调全国各个组织与研究所进行合作交流。

    搭建企业平台,同阿里巴巴合作

    创新平台精准服务,宁波大有作为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搭建什么平台。

    过往的这些年,宁波不断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搭建了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现代服务业培训平台、先进制造业培训平台、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平台、宁波市终身学习网,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013年10月,率先在全国建立职业教育“校企通”平台,共吸纳160多所院校和培训机构、50多个行业协会、6000多家企业参加。次月,建立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采取“一站式、个性化、全流程”的服务方式,每年培训15000余名现代服务业中高端人才。

    2014年9月,以公益性、先进性、开放性、服务性为导向,建立宁波先进制造业公共服务培训平台,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体系,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

    2016年12月,宁波市教育局和阿里巴巴总部共建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宁波人才培训孵化中心,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这项培训帮助很多电商走上了正轨。

    可以说,宁波再抓提升,推动终身教育平台转型升级大有作为。一个个平台的推出,为市民提供了高端、紧缺的教育培训资源。

    老年人读书不再是难题

    全国同行纷纷来宁波取经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这一状况在宁波得到了改观。

    2011年初,宁波市教育局拨出5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支持宁波社区大学创办市老年教育中心。当年就有2000多人次的老年市民参加了学习。2017年市教育局又支持宁波社区大学开辟了东部新城五一广场教学点,新增近20班600多人,形成东西办学的格局。8年来,市老年教育中心累计招收老年学员23000多人次,有力缓解了我市老年教育“漏夜排队,一座难求”的紧张局面。

    2016年4月,江北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办法》,提出通过3到5年努力建立“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的发展模式。

    江北的做法是将老年大学“下沉”到基层,建设一个包括区级老年大学、街道(镇)老年大学分校、社区(村)老年大学教学点的三级教育网络。

    如今,江北不仅有区老年大学和长青高级学院两个区级老年大学,8个街道(镇)、各社区均开设了老年大学分校或教学点,全区共开设了144班。

    据悉,宁波市不仅集结资源,还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老年教育蓬勃发展。至今,宁波市老年教育普及率达25%。

    本版撰稿:章萍 史望颖 吴彦

媒体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9-03/28/content_1157767.htm?div=0

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