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宁波诺丁汉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
最新动态

《宁波日报》你来“绘” 一起“预见”2035年的宁波

记者 冯瑄 徐卓蔚 通讯员 朱宁溪 张心澜 

昨天下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媒体通气会,《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草案正式公示并征求意见。

记者了解到,该规划是宁波编制的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全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所谓首个‘多规合一’,其实是集纳了多个职能部门的多项涉及空间的规划,诸如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杨斌说。

从2019年8月《规划》启动编制以来,我市组建多专业联动的核心技术团队,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先后开展甬江科创区、西枢纽空铁新城、余慈统筹和翠屏山中央公园等重大片区和节点的规划研究,将片区的规划和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要素支撑等重点内容纳入市级总规。加强与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的对接,确保重大战略、重点平台和重要设施精准落地。深度衔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

根据自然资源部总体安排,我市正加快推进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市级《规划》目前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从今天起,开始为期1个月的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根据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在完成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等法定程序后,经省政府转报国务院审批。

我们从中择取了几个关键词,方便社会公众了解《规划》亮点,并提出优质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城市性质和城市目标

《规划》明确,宁波的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城市、全球制造创新中心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宁波城市发展的目标为:打造循环畅通的国际开放枢纽、全球一流的智造创新中心、宜居共富的滨海时尚都市、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基于宁波自然资源本底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在全球、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中谋划市域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以功能布局变革推动空间重塑,构建“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都市空间新格局。

重构科技创新新引擎、重整现代产业新平台、重塑综合交通新网络,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与活力;厚植民生福祉、增添滨海特色、彰显都市魅力,切实提高城市竞争力与人民幸福感;以全域综合整治推动规划实施,以数字治理赋能空间用途管控,不断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助力宁波成为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市域样板。

关键词:1150万人口

按照《规划》,到2035年,宁波常住人口1150万人左右,按照1350万实际服务人口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

宁波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为基本前提,综合考虑区域发展潜力、城市发展动力。结合城市空间、产业功能和要素配置优化人口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设施。以打造港城文化样板、新时代文化高地为目标,按照“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或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有文化活动站、500人以上行政村有农村文化礼堂”的要求,完善普惠、精品、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构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教育设施。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为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实施高等教育突破计划,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高质量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打造中外合作大学的成功范例,加快建设甬江理工大学(暂名)等新型研究型大学。适度超前预留高等教育用地。全面建立高水平优质均衡的现代化基础教育服务体系,结合人口特征与结构优化配置,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布局。

医疗卫生设施。围绕建设长三角南翼区域医疗中心、更高水平的健康宁波,逐步构建覆盖城乡、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高效智治、富有韧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实现病有良医。规划至2035年,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7.8张。每个区(县、市)辖区内至少1所三甲综合医院,健康服务圈覆盖率达到90%。

养老设施。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康养融合发展。至2035年,每万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300床以上,其中认知障碍床位数22床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每个区(县、市)辖区内不少于1处区级养老机构。

体育设施。以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中心、现代化体育强市为目标,完善各类各级体育设施。至2035年,实现各区(县、市)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覆盖,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重大单项体育赛事能力,满足全民健身、体育训练、体育产业的多样需要。

关键词:“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

未来,宁波要构筑“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全域国土空间新格局。

“一体”指的是全域一体化的滨海大都市;“两翼”分别是三江平原和三北平原组团联动的北翼都市集聚发展区,山海蓝湾、组团魅力的南翼都市特色发展区;“多组团”可理解为全域多中心网络化、高效集约化的城镇组团;“三江”则是指甬江创新走廊、姚江文化走廊、奉化江魅力走廊;“三湾”即统筹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三湾发展,打造综合生态带、产业带、人文带的都市滨海魅力格局;“大花园”是指以四明、天台山脉为核心建设生态屏障区,以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等构建都市绿心,以“连山-串城-通海”生态廊道为骨架,打造全域美丽生态大花园。

此外,宁波还要构建“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片区中心”三级中心体系,打造中央活动区(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和余慈中心区(余姚、慈溪、前湾新区)双中心格局,建设6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宁海城区、象山城区、奉化城区、北仑城区、镇海新城、姚江两岸),7个专业型城市副中心(甬江科创区、宁波西枢纽、东钱湖、东部滨海组团、慈溪高铁新城、余姚高铁新城、中意生态园),统筹32个片区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关键词:四类空间

未来,宁波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致力于科学优化四类空间,分别是——

打造山海互动、全域美丽的生态空间。构筑“一带两脉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锚固生态本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其中,“一带”指的是生态海岸带,打造千里滨海生态走廊;“两脉”为四明山脉、天台山脉,强化山林保育,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多廊”则是山-城-海生态大通廊,加强廊道内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形成生态优越的生态网络格局。

打造粮食安全、优质富裕的农业空间。严守耕地保护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保持“四区一带多点”农业空间格局特色鲜明、格局稳定,“四区”包括北部精品农业区、中部都市农业区、西部生态农业区、南部特色农业区,“一带”指东部蓝色农业带,“多点”意味着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因地制宜,采取特色保护、集聚建设、整治提升、城郊融合、搬迁撤并等策略,差异化引导乡村振兴,塑造山林田路房整体大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彰显田园魅力。

打造全域一体、组团高效的城镇空间。构建市域“1127X”的城镇空间体系和三级中心体系,做强中心城区,统筹余慈城区,建设宁海、象山县域中心城市,强化泗门、观海卫、龙山、石浦、溪口、西周、西店7个重点镇,提升章水、东吴、横溪、大堰、裘村等若干一般镇。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以沿海产业带和沿路产业带、“3+17”大平台为支撑的空间格局。

打造陆海统筹、三湾辉映的海洋空间。优化海洋功能分区,推进海洋保护与利用,陆海统筹,重点增加交通运输用海区和游憩用海区,规范和降低渔业用海区;优岸优用,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提高生态生活岸线比例,优化生产岸线;推动海岛分类保护与管控,适度利用19个有居民海岛,分类保护592个无居民海岛。

关键词:五大支撑体系

《规划》提出了宁波城市发展的五大支撑体系,分别是交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公园绿地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础设施体系。

具体来看——

构建高效联通、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成世界一流强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现代化绿色交通都市,有力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区域协同一体、都市融合发展、中心增效提质。诸如:在绿色交通都市方面,打造“轨道上的宁波”,构建“全域覆盖、中心直联、普快并举”的高标准、一体化轨道交通系统,依托市域(郊)铁路网络,实现全域1小时交通圈;建设中心城区、余慈片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各自实现1小时通勤圈。

提升“浙里甬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合理布局市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文化设施方面,规划至2035年,实现宁波“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图书馆、演出场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场馆6-7处,常住人口人均文化设施用地达0.4-0.6平方米/人。

统筹全域一体的公园绿地系统。构建“中央公园-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的四级公园体系。打造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公园绿地系统,规划至2035年,打造23处自然公园,全面提升公园绿地面积,利用改造闲置地打造口袋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90%,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平方米以上。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充分挖掘和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新完善保护制度和机制,彰显宁波文化内涵和滨海都市特征,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和人文魅力。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构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素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高质量的设施体系,实现协同融合、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建设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坚持适度超前、均衡配置、普惠服务。建设健康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绿色多元的能源供给系统,循环利用的固废处置系统,韧性高效的综合防灾系统和快速有序的应急管理系统。

以城市水循环系统为例,宁波要重点构建水资源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供水系统,包括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推进平原区域骨干管网联通、完善城市工业供水和再生水利用系统;构建排水系统,建设完善高质量的污水收集系统、优化市域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布局等。

即日起,《规划》开始为期1个月的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意见反馈渠道请扫右侧二维码。

本版摄影 唐严

关于“宁波蓝图”编制的N个解答

1、这次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市编制的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所谓“多规合一”,其实是集纳了多个职能部门的多项涉及空间的规划,诸如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这是和以往主要着眼于发展、关注建设用地的城市总体规划最大的区别。

2.《规划》的内核——“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其中“一体两翼多组团”和之前提出的“一主两副多组团”有何不一样?

过去提到的“一主两副多组团”中的“一主两副”,指的是市区和余慈北部副城、宁象南部副城。这次提出的“一体两翼多组团”,其中“一体”指全域一体化的滨海大都市,“两翼”分别指三江平原和三北平原组团联动的北翼都市集聚发展区,山海蓝湾、组团魅力的南翼都市特色发展区,“多组团”指全域多中心网络化、高效集约化的城镇组团。因此,此次《规划》提出的“一体两翼多组团”,是从宁波全域一体化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角度,强调“都市统筹”的概念。

3.相比于一般市级《规划》中的“三类空间”,这次宁波的《规划》首次提出科学优化“四类空间”,其中提出打造“海洋空间”,为何要将其纳入空间规划?

宁波海洋资源优势突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更是宁波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将海洋空间纳入规划,体现了《规划》面向全域全要素的特点,推进海洋保护与利用,既是宁波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有力保障,也是宁波形成特色鲜明的滨海风貌的必要举措,对助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此次《规划》编制不再是“单纯涂涂画画”,有没有用到什么黑科技?

此次《规划》编制,有了数字化赋能,我们通过建立传导体系,确保市级总规的意图层层传导,通过构建全流程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空间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预警体系,更好指导规划实施;通过搭建三大数字化平台,实现对规划、建设、监管的全流程覆盖。

5.全域一体的公园绿地体系,是此次《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具体如何建设?

这个确实是亮点。《规划》提出,打造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公园绿地系统,规划至2035年,打造23处自然公园,利用改造闲置地打造口袋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平方米。  

媒体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22-11/11/content_1340775.htm?div=0

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