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宁波诺丁汉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
最新动态

《宁波晚报》哪些行业最“香”?谁最青睐宁波?

10所浙江高校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您揭秘

  去年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经济社会运行轨迹,改变了900万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取向,也影响了高三学子的志愿填报。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宁波的这一届大学毕业生都去了哪?这批奔涌入海的“后浪”,纷纷选择去哪些行业徜徉?

    为此,记者整理了10所浙江高校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梳理了“后浪”们留在杭甬两地就业的比例、本科生平均月薪、就业去向,希望能给宁波的学生和家长带来参考,并从中窥见出非常时期的就业新趋势。

    A

    约四成宁波高校本科毕业生选择留甬

    许多宁波家长都希望子女学业有成后,愿意回到他们身边并建设家乡。从2020届浙江高校毕业生的宁波就业人数占比看,这一朴素的心愿并不难实现。如果就读的是宁波本地高校,留甬就业的几率和其他省内高校相比,会大幅提升至40%左右。

    其中,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留甬就业人数占比达到45%左右。它们合计向宁波输送了近4000名应届毕业生,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较大贡献。这也意味着有意向在宁波工作的同学,如果报考这两所学校,有望就地获得更多“校友圈”的支持。

    中外合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仍是“一枝独秀”的存在。即便是疫情期间,宁诺依然保持83.3%的升学率,且有七成毕业生进入全球TOP100的名校。在为数不多选择求职的2020届宁诺毕业生中,也有22%愿意留在宁波——这一比重不及上海,却超过奔赴北京、杭州、广州的规模。

    相形之下,坐落在浙江其他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则大概率把杭州作为首选。杭州高校浙工大、浙工商都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留在杭州,而选择宁波的只有6%左右,差距相当悬殊。金华的浙师大、绍兴的浙工职的“留杭率”都在25%上下,约为留甬人数的2倍。

    不过,疫情下宁波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略有提升。浙工大的报告引入了“就业吸引力”的概念,即就业人数与生源人数的比值。去年,宁波在该校的这一数据达到101.33%,虽较杭州的453.81%相去甚远,却比2019年进步了4.41个百分点,成功晋升为“生源净流入”城市。

    同时,宁波的“就业吸引力”在浙师大也达到113%,成为除了杭州、金华外,唯一表现出就业人数大于生源人数的省内城市。这两所省内知名高校数据中的结论,和宁波2020年人才成绩单不谋而合——人才生态排名居全国第6,累计新引进大学生16.6万人,同比逆势增长20.3%。

    以上数据表明,作为省会和“准一线”的杭州,的确是浙江高校毕业生心目中最“圈粉”的存在,而宁波非但没有被它大规模“虹吸”,还在依托本地高校的力量、人才政策的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努力进步成另一个增长点。

    B

    疫情期间毕业生求职“稳字当头”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浙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也在悄然改变。过去,不少同学都怀揣着通过努力提升自我的“大厂梦”,但这两年的“后浪”变得更加现实,倾向于寻找能带来实际利益的“铁饭碗”。

    智联招聘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有42.5%的2021届毕业生期待进入国有企业,同比提升了6.5个百分点,而想进民营企业的比重则从25.1%下降到19.0%。另有约三成的同学直言“大环境不好,稳定最重要”,大家也越来越关注薪酬福利、落户、补贴等人才政策。这一趋势在毕业生就业报告中也有体现——

    前两年,吸纳浙工大毕业生较多的单位,少不了网易、大华等互联网巨头。如今“霸榜”的,除了“铁打的”海康威视,还多了留校浙工大、进宁波银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曾是浙工商毕业生的心仪去处,现在已让位给宁波银行、中信证券。更闻所未闻的是,连国家税务总局都能荣登面向该校毕业生“吸粉”的前三甲。

    为何宁波银行能同时受到这两所高校青睐?作为全国城商行的龙头之一,去年宁波银行业绩逆势高歌,创下营收同比增长17.19%的佳绩,2.4万余名员工的人均年薪高达41.7万元,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既有高薪前景又有稳定环境,无怪乎能成为疫情期间的“香饽饽”。

    对于浙师大和宁大毕业生来说,疫情提升了进入中初教育单位的比重。特别是浙师大,超过50%的毕业生都会在省内的中小学教书育人。得益于浙江省在编教师工资相对稳定,浙师大去年的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已超过7000元,比以民企求职为主的宁大、浙工商更有优势。

    在“稳字当头”的大环境下,也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个案。浙江万里学院是浙江省创业型大学试点高校,有着浓郁的“双创”氛围,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有高达8%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疫”外崛起的跨境电商、视频直播等行业,不失为他们挖掘第一桶金的机会。

    C

    IT和教育行业最“吸睛”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浙江高校毕业生感兴趣的行业,也在较往年出现了分化——近年火爆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热度不减,心系教育业的比重正不断增加,而曾经备受欢迎的金融业、传统的制造业则稍微显得黯淡了些。

    作为浙江顶尖学府,浙江大学的毕业生流向,往往能代表全省高端人才的流动趋势。去年的TOP3分别是:信息技术(29.68%)、教育(15.91%)、卫生和社会工作(8.52%)。有25.05%进入事业单位(含医疗、教育、科研),另有21.77%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以制造业专业见长的浙工大、擅长工商管理与财会的浙工商,都出现了信息技术行业替代强项学科,荣登毕业生就业流向TOP1的现状,而教育行业也难得在浙工大毕业生流向的TOP3中露面。保持就业流向多元化的宁诺,毕业生们从事信息技术的热情也高过金融。

    这说明一方面,疫情催生“线上经济”发展,给广大IT“技术宅”提供舞台,作为朝阳行业自然引得人才涌入;另一方面,教育医疗从业者的占比创下新高,再次佐证了求职求稳的倾向。此外,去年浙江省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高达10.8万元,如此可观的收入,也是吸引人才的必要保障。

    当前,浙江省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技术加持下,从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智能制造等无数个“小切口”出发,衍生出海量数字赋能的“大场景”,这些都是未来高校毕业生能够积极投身的浪潮。

    同时,随着教育“双减”政策落地,大量教育培训机构迎来“寒冬”,这或将加剧进入中初教育单位的竞争压力。今年高考,教育部直属师范高校——华中师大在天津的提前批分数线仅比北大低了13分。这些信号可能预示,今后高校学生们的注意力将从原先的财经、语言类大学,朝着师范等方向转变,带来就业趋势洗牌的契机……

    记者 严瑾

媒体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1-09/22/content_1290247.htm?div=-1

2021-09-22